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工商联概况
孟祥伟在咸宁市第六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来源:时间:2021-12-29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奋力谱写咸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咸宁市
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2月6日)
孟祥伟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咸宁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对标先进找差距、立足实际求突破。随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马太效应更加显现,我们离标兵越来越远,与追兵越来越近。特别是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少数干部不适应不胜任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地区生产总值长期排名全省第十,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三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的七成以上。二是发展质量不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省6.8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三成以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短时期内难以改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和储备不足,缺乏支柱产业、头部企业,年产值过百亿企业仅1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三是城市能级较低和品质短板突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74%,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市中心城区规模小、人口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功能不完善、管理不精细、特色不鲜明,房地产重量轻质、库存较多,路网不科学、停车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四是民生领域欠账不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供给跟不上群众需要,择校热、结构性就业难等问题突出,不少领域还存在安全隐患。五是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严管党治党责任需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有发生,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个别党员干部对组织不诚、对群众不亲、对自己不严、对工作不上心,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本领恐慌、心浮气躁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纵观当前形势,立足咸宁实际,展望未来发展,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持久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市域治理水平,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奋力谱写咸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是:
——综合发展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200亿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更加优质高效,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首位度显著提升,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创新实现新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武咸同城化发展走在城市圈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推进,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民生保障水平达到新高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咸宁样板。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能力持续提升、理论武装持续深化、能力本领持续增强、工作作风持续转变,清廉咸宁建设取得实效,良好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发展。
以上“六个新”的目标是今后五年的即期目标,确保2026年如期完成;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中长期目标,力争在2030年之前基本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远期目标,确保在2035年实现。这些目标彼此关联、相互促进,是发展大势和咸宁市情的统一,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也是咸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化、落地版,有利于全市人民形成共识、合力攻坚,脚踏实地为之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往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必须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努力在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三、完整准确全面持久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抓区域协调发展、产业体系建设、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深度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精准定位、主动争位,加快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加快推进同城发展。强化“九城即一城”的理念,找准咸宁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发展定位和个性化功能,落实“五同”要求,主动对接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共同建设武咸物流协作区、生态共保区、飞地共建区、跨界合作示范区,着力打造武汉功能拓展重要承载区和产业转移新高地。聚焦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武咸快速通道、簰洲湾长江大桥、武咸市域铁路等项目建设,同步优化咸宁中心城区、各县市区的交通网络,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把“近”用时间、成本和顺畅衡量。聚焦优势互补,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横沟科学城、“武汉南”大学城建设,加强咸宁高新区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深度对接,推动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咸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咸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咸宁的发展模式。聚焦共建共享,推进长江、斧头湖等跨区域协同治理,深化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和城市交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等“一卡通用”。正确处理好内部协调与外部协同的关系,加强与省内兄弟市州的竞合,构建各扬所长、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抓好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年度要点的落地落实,做到有目标、有机制、有行动、有成果、有奖惩。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坚持市区两级一体化发展,构建“一主四辅”中心城区结构,进一步把中心城区经济做大、功能做强、环境做美、体制理顺,力争到2026年市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25%,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强化产业支撑,统筹咸安区、咸宁高新区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支持咸安区大力发展以智能机电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两大百亿产业集群,支持咸宁高新区聚焦主责主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飞地”政策,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辐射带动力。提升功能品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推进咸安旧城区改造和高新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向中心城区聚集。做好规划设计,高标准推进淦河“百里画廊”建设,扮靓“一河两岸”,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进一步厘清市区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部门权责,推进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市场监管、环境治理等一体化。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系统观念,推动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幕阜山特色产业带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促进“北三县”“南三县”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形成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支持咸安区建设中国桂花城核心区和华中康养区,嘉鱼县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打造滨江公园城市,赤壁市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通城县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崇阳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通山县打造国家新型能源之都,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拉练检查,谋划和推动一批立市立县项目落地见效,夯实发展底盘。建强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平台,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其建成城市新区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示范区。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产业强市,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文章,积极构建富有咸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基础产业,结合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医、药、养、健、游、护”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以培养十万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吸引百万老人来咸养老、培育千亿产值产业为目标,建立护理专业教育基地,形成以护理为核心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做好重点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推动冶金建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清洁能源等一批5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百亿级产值的企业,确保规上工业企业达1350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种好产业树,落实链长制,分别制定规划方案,谋划重点项目,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实行“六个一”机制抓落实。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调旧”和“育新”协同发力,加快形成传统和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快速成长的产业新格局。实施技改提能工程,搭建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动钢铁、涂附磨具、云母制品、防腐橡胶、苎麻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6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大力发展以现代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应急装备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风口,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大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实现长江质量奖零的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体育、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制定咸宁服务行业地方标准,培育做强咸宁家政、护理等服务品牌。按照全域、全季、全业态发展旅游的思路,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重点实施温泉养生、康养旅居、万里茶道、湖光山色、航空体验、汽车运动等特色旅游项目,推出一批知名旅游品牌。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咸宁物流园区,提高铁路、水运物流占比,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跨市通办”,持续实施容缺受理、先建后验、首问负责制、“一把手”走流程等做法,促进审批服务提质、企业办事提效、项目建设提速。坚持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定期通报银行贷存比、每季度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制度,当好“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应必有果、果必满意”的“店小二”。把营商环境评价交给市场主体,用好全媒体问政平台,坚决查处损害咸宁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高质量完成国家和省赋予的改革试点任务,形成更多具有咸宁特色的改革经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减户头减人员减非主营业务,推动市城发集团和市高投集团优化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支持三赢兴、平安电工、维达力等企业尽早上市。扎实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打破创新的神秘化、口号化,统筹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重点推进智能机电、电子信息、智慧康养、特色农业等产业研究院建设,紧盯本地主导产业开展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确保当下过得去、长远过得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三个一百”建设,以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到202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务实推进南鄂英才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靠环境、靠政策、靠产业、靠企业、靠服务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咸宁成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沃土。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引导本地优势企业、产业“抱团出海”,培育一批重点外贸龙头企业,到202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10亿元。打造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推进综合保税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和国家进口贸易示范区等平台建设,打通融入双循环的堵点。加快武汉—咸宁—南昌高铁、常德—岳阳—咸宁—南昌高铁、咸九高速、通修高速、崇嘉高速、咸宁城区南外环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瞄准国内一线城市和“三北”市场,务实建设运营更多对外开放窗口,推动更多咸宁品牌“走出去”,把消费者“引进来”。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头等大事,按照改善软环境、动员全社会、依靠企业家、围绕产业链、引资引智引企引平台的思路,持续开展“一转一、一加一、一引一”招商,努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厚植党长期执政基础。
(一)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加大民生投入,系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减少学生意外伤亡,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高公立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实施城区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三年内完成农村教学点撤并,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扩充高中学位,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让城乡学生都能享受更加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认真做好“双减”工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支持湖北科技学院梓山湖新校区建设,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湖北健康职业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商贸学院、武汉东湖学院、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等特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加快健康咸宁建设。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四体系一平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赤壁市建成一所三甲医院,其他各县区医疗水平有效提升。着力推进“323”攻坚行动,打造中国—上合组织地方卫生健康示范基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建中医药咸宁品牌。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突出发展老年体育运动,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习惯。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扶持体系,深入推进“双创”活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力争202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8600元。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聚焦“一老一小”,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适老化改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补齐短板、提升质效,让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突出“五扶”并举,加强返贫致贫监测,抓好产业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和运营,防止原有产业发展中断、基础设施闲置无人看管、扶贫成果得而复失等问题发生。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2025年村级债务实现清零。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力争202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100元。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咸宁粮仓。坚持用工业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茶叶、油茶、楠竹、蔬菜等重点产业链建设,在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以产业化破解“三农”难题,力争2026年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0家。坚持以第六产业为中心,以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为牵引,推动农业向精深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二三产业拓展融合,推动由卖农产品向卖旅游产品、卖风景、卖文化、卖健康、卖体验转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重保护、促发展,分类研究村庄的撤、留、迁、并等问题,落实乡村规划师下乡制度,科学编制实用型村庄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风景道、示范点建设,加强农村建房规划管控,大力推广鄂南民居建筑风格,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民居、古村、古镇,让乡村留得下无字记忆、让人们记得起百年乡愁。提档升级农村水、电、路、讯、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三)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让全市人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牵动性、转折性、标志性事件来认识和推动,坚持一人一片、一天一事、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全市、全员、全域、全时共创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党员干部为民做好事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导全民讲普通话、走开放路、做文明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咸宁落地生根。健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诚信成为咸宁文明重要标识和竞争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质量提升工程,创造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彰显咸宁风貌、具有家国情怀的精品佳作。大力推进咸宁日报社、咸宁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讲好咸宁故事,提升咸宁形象。常态化开展“香城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新建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书香咸宁”建设,构建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工程,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创意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高成长、创新型文化企业,擦亮咸宁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创新形式和内容举办好“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加快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做好孙郭胡城址、王家畈学堂、原省煤机厂旧址等文化遗迹和工业遗址的研究保护利用文章,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四)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全面统筹生态保护、建设、利用,让美丽咸宁、绿色崛起成为咸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深化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巩固提升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煤矿山整治成果,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着力构建长江中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抓好长江岸线“留白”“留绿”和功能恢复,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中有升。以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既“一河一湖一策”推动生态建设,又统筹水系联通、综合开发,着力把所有河流都建成生命之河、美丽之河、富裕之河、文明之河。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垃圾分类,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树木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全域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突出“自然生态”的特色,统筹考虑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美丽咸宁。打牢全域生态本底,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全域国土绿化行动,做好绿化规划,选好本地树种,提升绿化质量,着力解决遗留荒山和残次林多、优质林少、门户绿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确保到202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55%以上。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推动重点行业有序达峰。设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绿色发展基金,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推进千万千瓦级核蓄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推动生态建设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发展水经济、林业经济、健康养生、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培育一批生态产业基地,打造“两山”理念转化示范区和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
五、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努力实现高效能治理
高效能治理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要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推动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现代治理体系。
(一)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创造高品质生活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
以精致精细标准建设城市。高水平规划城市,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树立千年城市理念,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要求,统筹规划设计好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色彩、景观、天际线,前瞻性谋划好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功能配置,减少建设性破坏,防止不可挽回“败笔”。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空间的规划和治理,重点解决学校、医院发展空间不足、交通拥堵、存在安全隐患等实际问题。高标准建设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三老一村”和住宅节能保暖改造,补齐城市综合交通、防洪排涝、避雨场所及通道、地下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破解时段性堵车和停车难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深化城市管理月度综合评价,常态化开展“万人洁城”、“美丽街区创建”等行动,坚定不移推进“两违”专项整治,抓好围挡集中清理拆除、“屋顶革命”、户外广告和店招清理规范,妥善处置烂尾楼问题,彻底改善市容市貌,推动城市整体增值。
全域建设中国桂花城。把建设中国桂花城作为提升咸宁城市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的一号工程来抓,高水平编制桂花城建设总体规划并立法实施,加快打造咸宁城市IP。尽快摸清桂花底数,加强古桂保护,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在品种、数量、质量上稳居全国前列,力争全国第一。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全领域开发桂花食品、饮料、保健品、护肤品、香精香料等系列产品,将桂花融入到旅游、康养、文创等产业中去,不断提高桂花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形成桂花城建设的核心优势。深挖桂花文化,讲好桂花故事,厚植桂花元素,建好桂花公园、桂花小镇,让人“一提到桂花就想到咸宁,一提到咸宁就想到桂花”。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突出以人为核心,以县城提质扩容为重点,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集镇”三级城镇体系,稳步推进乡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工作,引导农民就近就业、就近安居、就近发展,力争2026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以上。开展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增加县城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发挥好乡镇“联城带村”纽带作用,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加快推动镇企结合、镇村结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中心集镇延伸,努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二)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坚持从最基层、最细微的地方抓起,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牢市域治理现代化底板。
推动治理力量下沉。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织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网络,做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建强用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依法、依政策、依实际将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发挥政法委统筹协调作用,用好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力量,做实基层治理实战化平台。建好用好市县乡村人民调解中心,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创建更多“无讼村居”。
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创新基层自治形式和载体,推进小区业委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丰富拓展“红色物业”、“村湾夜话”、“一村一辅警”机制,引导群众自觉、自发、自主、自动解决自己的问题。加快补齐小区物业管理短板,确保一年实现市域全覆盖、两年实现标准化、三年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治理。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信息共享,丰富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深化拓展“雪亮工程”,强化偏远乡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防控设施建设,构建全域覆盖、事前预防、事后追溯的视频监控网络。探索“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建好用好辖区常住人口数据库、在外务工人员数据库,让治理力量落到每个街道、每个小区、每个楼栋、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
(三)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咸宁、平安咸宁、和谐咸宁。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开展工作,指导和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人民政协加强专业化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推动“协商在一线”深化、提质、扩面,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人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服务发展的独特优势,统筹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对台、侨务、外事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履职,汇聚起咸宁现代化建设磅礴力量。
推进法治咸宁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坚持法治咸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发力,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高立法质量效率,完善法治监督体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次执法活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抓实平安咸宁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突出生物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重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坚持用预防式思维抓谋划、源头式治理抓落实,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灾害防治等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咸宁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办好咸宁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这个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咸宁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坚定不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首个议题”学习制度,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修课、必修课、终身课,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实施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推行干部政治表现常态考察和负面清单制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学习、推进、督办、问效全流程闭环落实机制,全面彻底持久肃清龚道安流毒,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农村、学校、宗教场所等重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着力锻造堪当重任干部队伍。树牢“为工作选干部、凭业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看政治素质、看品德操守、看发展实绩、看服务成效、看突出表现、看工作日志“六看”干部考察法,把干了什么事、干成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以工作饱和度考察使用干部,让好干部脱颖而出、不在状态的干部没有位子。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注重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和记功奖励机制,严查诬告陷害行为,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三)持续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按照“一个党员一盏明灯、一个干部一个标杆、一个组织一面旗帜”要求,大力实施党组织设置优化创新专项行动,推进机关党支部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制度性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持续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党员分类管理,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深入开展“党建+”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党旗在改革发展、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四)全力以赴推进清廉咸宁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全力建设“好正实优”的清廉咸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基层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服务、抓发展、抓落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持续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工作格局,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把监督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紧盯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环节,持续加大惩贪治腐力度。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争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
同志们,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的咸宁,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以将军不下马、继续奔前程的奋斗姿态,以踏石留印、滴水穿石的狠劲韧劲,奋力谱写咸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 词 解 释
1.“六大”活动:“理论大学习、市情大调研、发展大讨论、思想大统一、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活动。
2.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3.深实严细久:工作要往深里谋划、在实上着力,只有深才能实,才不浮在面上;要从严处要求,做好每一个细节,做到严之又严、细而又细;要保持韧性,久久为功。
4.“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方法:心想到、脚走到、眼看到、手抓到、要求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的日常具体事情做起,调研多走一里、问题多思一层、工作多干一份、督导多提一条。
5.五同:武汉城市圈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6.武汉“五个中心”建设:武汉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7.“一主四辅”中心城区结构:构建以温泉宜居主城、横沟科学城、梓山湖大健康城、咸安凤凰新区、官埠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为主体的“一主四辅”中心城区结构。
8.“六个一”机制:“一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协调机制、一笔专项经费、一定五年”抓落实机制。
9.“三个一百”建设:重点推进100家领军型高新技术企业、100名科技型专家人才、100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
10.“一转一、一加一、一引一”招商:“一转一”是指一家企业抢抓机遇进行转型升级;“一加一”是通过新办一家企业扩大再生产;“一引一”是引进一家配套关联企业开展合作,延伸产业链。
11.四体系一平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
12.“323”攻坚行动:聚焦影响群众健康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攻坚行动。
13.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
14.“五扶”并举:扶志、扶智、扶制(度)、扶治(理)、扶支(部)统筹推进。
15.“第六产业”:是由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因1+2+3”等于6,“1×2×3”也等于6,故称“第六产业”),其本质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将农业变成综合产业,提高流通效率,实现产品增值,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16.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改造建设10000间乡村旅游客房、做好1000桌农家饭、研发100道适合各方游客的咸宁特色菜,把农产品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农民增收致富。
17.三老一村: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
18.好正实优: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